首页 > 品牌故事

列入当阳非遗名录

发布于 2025-09-06 15:55 作者:现代时期 阅读:

朱恒斋膏药能历经百年传承并成为地方非遗项目,其核心在于一套 “配方独特、工艺传统、疗效精准” 的技艺体系。尤其是以 “四大功能性药组” 为核心的配方逻辑,搭配 “香油 + 红丹” 的传统熬制基底,共同构成了这门技艺不可复制的非遗特质,既承载着中医外治的智慧,也体现了民间技艺的匠心坚守。​

一、配方特点:“四大药组” 精准对症,百年验方承古创新​

朱恒斋膏药的配方体系,以 “辨证施治” 为核心,通过 “四大功能性药组” 的协同与细分,实现 “一膏多效、对症适配”,这是其区别于普通膏药的关键特质,也是百年临床经验的结晶。​

1. 药组细分:“专药专治”,覆盖多类体表病症​

四大功能性药组各有专攻,针对不同病症形成精准治疗方案,体现了传统膏药 “因病制宜” 的配方智慧:​

化青丹:以 “止血、创伤修复” 为核心功效,精选具有凝血、促进组织再生的中药材(如血竭、儿茶等),针对跌打损伤导致的皮肤破损、皮下出血,能快速止血并加速伤口愈合,避免感染留疤,是民间处理外伤的 “急救良方”;​

九一单:聚焦 “生肌” 功能,采用黄芪、当归、乳香等药材,针对慢性溃疡、烧伤烫伤愈合后的创面修复,能促进新肉生长,改善创面血液循环,解决 “久不生肌” 的难题,尤其适合老弱人群的体表修复需求;​

拔青散:主打 “拔毒、治疮”,以金银花、连翘、蒲公英等清热解毒药材为核心,搭配具有渗透作用的辅料,能穿透疮疡、脓包表层,将深层毒素排出,缓解红肿热痛,对毛囊炎、疖肿等细菌性感染病症疗效显著;​

定动单:侧重 “消炎、清火、止痒”,选用薄荷、冰片、苦参等药性寒凉的药材,针对湿疹、皮炎、蚊虫叮咬等瘙痒性病症,能快速抑制炎症反应,缓解皮肤灼热与瘙痒感,且温和无刺激,适合敏感肌肤使用。​

四大药组可单独成膏,也可根据复合病症灵活搭配(如 “创伤 + 感染” 可联用化青丹与拔青散),打破了传统膏药 “一膏通用” 的局限,实现了 “精准对症” 的治疗效果。​

2. 配方传承:“口传心授 + 手抄秘本”,百年无失​

朱恒斋膏药的配方(包括四大药组的药材比例、炮制方法)始终以 “家族秘传” 的方式延续,核心数据从未对外公开:​

传承形式上,历代传承人通过 “口传心授” 传递关键比例(如化青丹中血竭与儿茶的 “3:1” 配比),同时辅以手抄配方本记录药材名称与炮制要点,秘本由传承人亲自保管,仅在 “传代仪式” 上交接,至今已留存清代以来的手抄本 3 册;​

配方稳定性上,百年间仅针对 “稀缺药材” 进行过适应性调整(如将天然麝香替换为人工麝香,确保疗效不变的同时符合现代药品规范),核心药材与比例始终未变,保证了 “百年验方” 的疗效一致性。​

二、工艺特点:“香油 + 红丹” 为基,纯手工熬制显匠心​

朱恒斋膏药的制作工艺坚守 “传统手工” 路线,以 “香油熬制、红丹收膏” 为核心流程,每个环节都依赖传承人 “眼观、手触、鼻闻” 的经验把控,无标准化替代方案,是典型的 “活态非遗技艺”。​

1. 原料基底:“香油 + 红丹”,天然适配显传统智慧​

香油(芝麻油):作为膏药的 “药油载体”,需选用当阳本地种植的白芝麻,经石磨压榨取油(拒绝机榨油),其优点在于烟点高、黏性适中,能充分溶解药材有效成分,且富含不饱和脂肪酸,对皮肤无刺激,还能增强药物渗透性;​

红丹(四氧化三铅):作为 “收膏剂”,需选用纯度达 98% 以上的优质红丹,与香油按 “1:3” 的比例混合(比例需根据气温微调,夏季略增红丹用量),其作用是使药油凝固成膏状,同时具有一定的收敛、防腐功效,延长膏药保质期。​

“香油 + 红丹” 的组合是中医传统膏药的经典配比,朱恒斋膏药百年坚持这一基底,既确保了膏体的稳定性与安全性,也保留了传统膏药 “油润、易贴敷、药效持久” 的特质。​

2. 制作流程:“六步古法”,全凭经验把控​

朱恒斋膏药的制作需历经 “选料 — 炮制 — 熬油 — 下丹 — 成膏 — 摊涂” 六大步骤,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 “经验标准”,无量化指标,完全依赖传承人积累的手感与直觉:​

选料:四大药组的药材需 “按季采摘、按质筛选”(如金银花需选未开放的花苞,薄荷需在夏季清晨采摘),不合格药材直接剔除,确保 “药真料足”;​

炮制:药材需经 “酒炙、醋炙、炒炭” 等传统炮制(如当归酒炙增强活血功效,苦参炒炭增强止血作用),炮制火候需 “看色定度”(如炒炭药材需 “存性而不灰化”);​

熬油:将炮制后的药材投入香油中,以 “文武火交替” 熬制,文火(小火)慢煎 1.5 小时让药材出味,武火(大火)快熬 0.5 小时浓缩药油,传承人通过 “看油色”(从清澈变深褐)、“闻油香”(从生油味变药香)判断熬制程度,油熬好后需 “过滤去渣”,确保膏体细腻;​

下丹:待药油降温至 “80—90℃” 时,缓慢加入红丹,边加边用竹铲顺时针搅拌,搅拌速度需 “均匀不歇”,直至油丹充分融合,膏体从 “液态” 变为 “半固态”,此时需 “看膏色”(呈黑亮色)、“试膏性”(取少量膏体冷却后,捏之不粘手、拉之成丝),判断是否成膏;​

成膏:成膏后需 “去火毒”—— 将膏体倒入冷水盆中,浸泡 7 天,每天换水,通过低温析出膏体中的刺激性成分,避免贴敷后皮肤过敏;​

摊涂:将去火毒后的膏体加热软化,用竹刀均匀摊涂在棉布(或无纺布)上,摊涂厚度需 “薄而匀”(约 0.5—1 毫米),大小根据病症部位定制(如关节贴为圆形,腰背贴为长方形),确保贴敷后 “透气不闷汗”。​

整个制作流程无任何机械辅助,从火候控制到膏体判断,全凭传承人 “代代相传的经验”,这也使得每一批次的膏药都具有 “手工独有的温度”,成为非遗技艺 “不可复制性” 的核心体现。​

三、疗效特点:“外治内效 + 安全温和”,契合现代健康需求​

朱恒斋膏药的技艺价值,最终通过 “疗效” 得以体现,其 “外贴给药、安全无副作用” 的特点,既符合传统中医 “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” 的理论,也契合现代人群对 “天然疗法” 的需求。​

1. 作用机制:“透皮吸收 + 经络传导”,内外同调​

从中医理论看,膏药贴敷于体表穴位或病灶处,药物通过皮肤渗透进入经络,随气血运行直达病所,实现 “活血化瘀、清热解毒” 等功效(如定动单通过 “透皮吸收” 作用于皮肤炎症部位,拔青散通过 “经络传导” 排出深层毒素);​

从现代医学看,香油作为载体能增强药物的透皮吸收率,红丹形成的膏体可在皮肤表面形成 “密闭环境”,促进局部血液循环,加速药物起效,且避免了口服药物对肠胃的刺激。​

2. 适用人群:“全年龄段覆盖 + 无副作用”​

朱恒斋膏药的四大药组均采用纯中药成分,经 “去火毒” 处理后,刺激性极低:​

适用人群上,从儿童(蚊虫叮咬用定动单)、成人(跌打损伤用化青丹)到老人(慢性溃疡用九一单)均可使用,尤其适合不便口服药物的老弱人群;​

安全性上,百年临床应用中未出现严重过敏案例,仅少数人出现轻微皮肤发红,停药后可自行缓解,符合现代健康理念中 “安全优先” 的需求。​

四、文化特点:承载楚地医药文化,是当阳地域文化的 “活符号”​

朱恒斋膏药的技艺不仅是 “医疗手段”,更承载着当阳地区的楚地民间医药文化,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:​

原料与地域的关联:四大药组的部分药材(如薄荷、艾草)取自当阳本地,体现了楚地 “就地取材、顺应自然” 的医药理念,也反映了当阳 “江汉平原与鄂西山地过渡带” 的地理特征;​

工艺与民俗的融合:传统制作过程中,“熬油需选吉日”“传代需行拜师礼” 等习俗,保留了楚地民间 “敬艺、尊师” 的文化传统,使技艺传承不仅是 “技术传递”,更是 “文化传递”;​

疗效与民生的契合:百年间,朱恒斋膏药始终以 “平价、有效” 服务当地百姓,成为当阳人 “跌打损伤、疮疡肿痛” 时的 “第一选择”,承载了几代人的民生记忆,是 “活在民间的非遗”。​

综上,朱恒斋膏药的非遗技艺特点,是 “配方独特性、工艺传统性、疗效安全性、文化承载性” 的有机统一。从四大药组的精准对症,到香油红丹的手工熬制,再到楚地文化的深度融合,每一个细节都彰显了这门技艺的 “活态价值”,也正是这些特点,使其在现代社会中依然能 “活下来、传下去”,成为传统医药非遗传承的典范。

分享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