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品牌故事

恒斋堂药铺成立

发布于 2025-08-25 11:07 作者:民国九年 阅读:

民国年间的当阳过街楼,青石板路蜿蜒穿巷,两旁商铺鳞次栉比,市井烟火里藏着寻常百姓的生计与期盼。就在这片热闹与安稳交织的街巷中,一位怀揣济世初心的医者 —— 朱恒斋先生,择定一处临街铺面,亲手挂起了 “恒斋堂药铺” 的匾额。那匾额黑底金字,笔锋沉稳,似在无声宣告:从此,这方天地将以药为媒、以术为怀,护佑一方百姓的安康。​

药铺虽不算阔绰,却处处透着医者的细致与温度。推门而入,先是一股清苦却安心的药香扑面而来,案几上整齐码放着盛药的瓷罐,罐身贴着红纸书写的药名,字迹工整清晰;里间诊堂设一张梨木诊桌,桌上铺着素色布垫,脉枕、银针、处方笺一一摆放妥当,透着几分庄重。每日晨光刚漫过窗棂,朱恒斋先生便已身着长衫坐定诊席,他面容温和,目光沉静,待人谦和有礼,无论病患是街坊邻里还是远道而来的乡人,皆一视同仁。​

诊堂之内,除了朱先生,还有两位年轻弟子侍立左右。他们或是研墨铺纸,记录先生的诊脉结论与药方;或是仔细聆听先生讲解病症机理,遇有不解之处便轻声请教。每当有病患前来,朱先生必先让其坐下歇缓片刻,再细细询问病情 —— 是风寒侵体,还是劳损所致?是新疾突发,还是旧症反复?问得详尽,听得认真,而后伸出手指轻搭病患腕间,闭目凝神感受脉象沉浮,时而蹙眉思索,时而颔首了然,片刻后便在处方笺上挥毫书写,字迹遒劲,配伍精准。​

遇有行动不便的老人或孩童,朱先生还会起身上前,耐心安抚;若病患家境贫寒,他常减免药费,只道 “治病要紧”。两位弟子看在眼里,记在心里,不仅学到了先生的诊病技艺,更悟到了 “医者仁心” 的真谛。日复一日,恒斋堂药铺的门庭前,常有等候问诊的百姓;药炉旁,熬煮汤药的热气袅袅升腾,伴着药香飘向街巷深处。​

朱恒斋先生携弟子坐诊的日子,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,却在一次次望闻问切、一贴贴对症方药中,将 “恒斋堂” 的名字刻进了当阳百姓的心里。这方小小的药铺,不仅是朱先生行医济世的起点,更成了百年 “朱恒斋” 品牌的根 —— 从这里萌发的仁心,从这里传承的技艺,在此后数十年的岁月里,历经风雨却始终未改,最终成长为跨越时代的医者担当。​

分享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