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品牌故事

抗战年恒斋献药救死扶伤

发布于 2025-08-25 11:14 作者:抗战年代 阅读:

抗战的烽火,在 20 世纪 30 年代的华夏大地熊熊燃烧。当阳古城亦未能幸免,炮火声时常划破天际,街巷间少了往日的烟火气,多了流离的百姓与身负枪伤的伤员。彼时,恒斋堂药铺的朱恒斋先生,看着眼前山河飘摇、生灵涂炭的景象,心中济世救民的念头愈发迫切 —— 他决定,将家族世代秘传的秘制膏药,从药铺的珍藏柜中取出,公之于世,用以救治那些在枪林弹雨中挣扎的生命。​

这秘制膏药,是朱家世世代代医者智慧的结晶。从选材到熬制,每一步都藏着严苛的讲究:需在清晨采摘带露的草药,以山泉水洗净;药油需用古法慢熬,火候要精准把控,多一分则焦,少一分则效减;成膏前还要加入数味名贵药材,搅拌至拉丝不断、色泽莹润才算大成。百余年来,这膏药只在家族内部传承,多用于救治乡邻的跌打损伤,从未轻易示人。可如今,看着伤员们因枪伤感染、伤口溃烂而痛苦呻吟,甚至因缺医少药失去生命,朱恒斋先生早已将 “秘传” 的规矩抛在脑后:“比起家族的‘秘’,百姓的命、战士的命,才是最要紧的!”​

那时的恒斋堂,早已不是寻常的药铺,更像是一座临时的 “战地救护站”。每日天不亮,朱恒斋先生便带着弟子在药铺后院支起大锅,重新熬制膏药。柴火噼啪作响,药香混着硝烟味飘向远方,吸引着抱着最后希望前来的伤员。有年轻的士兵,小腿被弹片划伤,伤口红肿流脓,连走路都需人搀扶,朱先生用温水轻柔洗净伤口,再将温热的膏药厚厚敷上,一边敷一边轻声安抚:“莫怕,这膏药能拔毒生肌,过几日便能好转。” 也有百姓被流弹擦伤,伤口深可见骨,朱先生不慌不忙,先以草药汁消毒,再敷上膏药,叮嘱其按时更换,临走时还会多塞几贴,分文不取。​

这膏药的疗效,很快在伤员间传开。“生机拔毒、活血化瘀、通络止痛” 的独到功效,成了炮火中的 “救命符”—— 原本需要许久才能愈合的枪伤,敷上几贴膏药后,红肿渐渐消退,疼痛明显减轻,甚至有些伤员能在短时间内重新站起。有位前线下来的连长,肩部中枪后伤口反复感染,高烧不退,军医都束手无策,辗转找到恒斋堂时,已是虚弱不堪。朱恒斋先生为他诊治后,连续三日亲自换药,膏药敷上的第二天,连长的烧便退了,一周后伤口竟开始结痂。痊愈那天,连长特意带着战士们来到药铺,对着朱先生深深鞠躬:“先生的膏药,救了我的命,也救了我们许多兄弟的命!”​

在那个山河飘摇的危局里,朱恒斋先生没有豪言壮语,只以一贴贴祖传膏药,践行着医者的初心。他常常熬膏到深夜,双眼布满血丝却仍不肯停歇;弟子劝他歇息,他总说:“多熬一贴,或许就能多救一个人。” 药铺的药材用完了,他便带着弟子冒着炮火去山中采药,好几次险些被流弹波及,却从未退缩。​

朱恒斋先生献祖传膏药的故事,像一束微光,照亮了抗战岁月里的黑暗。那贴带着药香与温度的膏药,不仅治愈了无数枪伤,更凝聚着一位医者在乱世中的坚守与担当 —— 即便身处烽火,仍以仁心护佑生命,用技艺书写传奇。而这份在战火中淬炼的 “济世之念”,也成为 “朱恒斋” 品牌百年传承中,最珍贵的精神底色。

分享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