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品牌故事

恒斋膏药护民育徒

发布于 2025-08-25 11:28 作者:改革开放 阅读:

20 世纪 70 年代末,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,冰封已久的社会活力被悄然唤醒。在湖北当阳,这条名为 “友谊路” 的街巷也迎来了一位特殊的 “新客”—— 历经岁月沉浮的恒斋堂药铺,在此卸下旧日尘埃,重新挂起了熟悉的匾额。红漆木门推开的那一刻,药香再次弥漫街巷,仿佛在宣告:这颗沉寂多年的 “济世之心”,终于在新时代的暖阳里重焕生机。​

彼时的当阳,虽已迈开发展的脚步,但基层医疗水平仍显有限,乡村与街巷间的卫生条件更是欠佳。潮湿的居住环境、简陋的卫生设施,让长疮、生脓包成了百姓常见的顽疾 —— 有孩童腿上长了鹅蛋大的毒疮,红肿热痛得无法行走;有老人背部反复起脓包,溃烂流脓却寻不到对症的医治;还有务工者因劳作磕碰,伤口感染后成了久治不愈的疮疡。病患们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四处求医,却常因缺医少药或疗法不当,只能在痛苦中煎熬。​

就在这样的困境里,恒斋堂的重新开张,成了百姓眼中的 “希望之门”。接过朱恒斋先生衣钵的传承者,深知此刻百姓的迫切需求,毫不犹豫地重拾祖传秘制膏药的技艺。每日清晨,药铺后院的炉火便早早燃起,传承者按照古法,将采摘的新鲜草药洗净、切段,与陈年药油一同入锅慢熬。柴火在灶膛里跳跃,药香随着蒸汽缓缓升腾,飘出后院,引得路过的百姓频频驻足 —— 那熟悉的味道,像极了老一辈人记忆里,能治百病的 “安心香”。​

药铺里的诊疗场景,更是每日都在上演着温暖的故事。一位家住城郊的农妇,带着满脸愁容抱着年幼的儿子前来,孩子小腿上的毒疮已经溃烂流脓,哭闹不止。传承者先是蹲下身,用温盐水轻轻擦拭伤口,动作轻柔得像怕碰碎了珍宝,而后取来刚熬好的膏药,均匀地敷在患处,再用干净的纱布仔细包扎。“这膏药能拔毒生肌,每天换一贴,过几天就能消肿。” 他一边说,一边从抽屉里拿出几贴备用膏药,塞到农妇手中,“要是孩子疼得厉害,就用温水敷一敷再换药,别着急。”​

没过多久,农妇便带着痊愈的孩子再次来到药铺,孩子蹦蹦跳跳地跑到柜台前,手里攥着一把自家种的橘子:“叔叔,我的腿不疼了!这橘子给你吃!” 这样的场景,在恒斋堂里时常发生 —— 有老人提着刚蒸好的馒头来道谢,有务工者送来自己编的竹篮作纪念,还有街坊邻里主动帮忙打扫药铺门口的街道。传承者始终记得先辈的嘱托:“行医不是为了谋利,是为了给百姓解苦。” 因此面对病患,他从不计较诊金多少,遇到家境困难的,更是分文不取,只说 “先把病治好再说”。​

除了问诊施药,恒斋堂的传承者还常常在闲暇时,给上门的百姓讲解卫生常识:“勤晒被褥能防湿气,伤口破了别用脏手碰,有小疙瘩早来看看,别拖成大毛病。” 他深知,比起治病,预防更能从根本上减少百姓的痛苦。于是,药铺的柜台前,不仅是诊疗的场所,更成了传递健康知识的 “小课堂”—— 有人来买药时,会顺便问一句 “家里老人总起湿疹怎么办”;有人路过时,会探头进来问 “孩子长痱子能不能用膏药”,传承者都一一耐心解答,让药香里多了几分烟火气的温暖。​

春风里的恒斋堂,没有轰轰烈烈的排场,却用一贴贴祖传膏药、一次次耐心问诊,悄悄治愈着百姓的疾苦。友谊路上的这间小小药铺,就像一株在春风里重生的老树,根系深扎在 “济世惠民” 的土壤里,枝丫向着新时代的阳光伸展。而朱恒斋一脉坚守的仁心与技艺,也在这日复一日的诊疗中,悄悄融入了改革开放的时代画卷,成为当阳百姓心中一段温暖的记忆,更为 “恒斋堂” 的百年传承,写下了浓墨重彩的新篇章。

分享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