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代传人接手

1988 年的当阳,改革开放的浪潮已奔涌十年,街巷间的烟火气愈发浓烈。恒斋堂药铺的木门依旧每日准时开启,只是守在诊桌后的朱恒斋先生,鬓角已染满霜华 —— 岁月在他眼角刻下细纹,却未磨去那双眼中对医道的执着。这一年,这位坚守半生的医者,做出了一个关乎恒斋堂未来的重要决定:将家族世代相传的制膏技艺,郑重托付给儿媳,让恒斋堂的仁术薪火,在第二代手中继续燃烧。
每日清晨,药铺后院的炉火依旧准时燃起,只是如今多了一道身影。朱恒斋先生坐在小板凳上,身前摆着数十种分拣好的草药,儿媳站在一旁,手中捧着笔记本,神情专注地听着。“这味‘金银花’,要选含苞未放的,清热解毒的力道才足;那‘当归’得是三年生的,切片后断面要呈黄白色,这样活血化瘀的效果才好。” 先生的声音虽有些沙哑,却字字清晰,他拿起一株草药,指着纹理细细讲解,时而让儿媳凑近闻气味,时而让她用手触摸感受质地,生怕漏过任何一个细节。
制膏的关键步骤 ——“熬油”,更是先生亲力亲为示范。他扶着灶台,看着锅里的药油缓缓升温,眼神专注得像在呵护一件稀世珍宝。“火候要稳,先武火煮沸,再转文火慢熬,得熬到药香完全融入油里,颜色变成深琥珀色才算成。” 他一边说,一边用长勺轻轻搅动药油,油花在锅里泛起细密的涟漪,药香随着热气弥漫开来。儿媳站在一旁,紧盯着锅里的变化,将先生的每一句话、每一个动作都记在心里,偶尔上手尝试,先生便在旁耐心指导,纠正她搅动的力度与频率:“慢些,再慢些,熬膏急不得,得等草药的性子慢慢融进油里。”
除了草药选材与熬制手法,先生还将祖传的 “秘方心法” 倾囊相授。他从木箱里取出一本泛黄的手抄本,封面上写着 “恒斋堂制膏要诀”,纸张早已脆薄,却被保存得完好无损。“这上面记着不同病症的膏药加减之法,比如治热毒疮疡,要多加两钱连翘;治跌打肿痛,得添些红花与乳香。” 先生一页页翻开,指着上面的字迹讲解,时而回忆起自己年轻时行医的经历:“当年在抗战时,就是靠着这个法子,调整膏药配方,救了不少枪伤的士兵。” 儿媳凑在一旁,一边听一边在笔记本上补充,生怕错过任何一句叮嘱。
传艺的日子里,先生常常带着儿媳坐诊。遇到长疮生脓包的病患,他会先让儿媳诊断,而后在旁补充:“你看这病患的疮,红肿但未化脓,用基础方即可;若是已经流脓,就得在膏药里加些拔毒的药材。” 待儿媳为病患敷上膏药后,先生还会仔细检查,调整膏药的厚度与包扎的松紧:“膏药敷得太厚不透气,太薄药效不够,得刚好盖住患处才好。” 每一次诊疗,都是一次生动的教学,儿媳在实践中慢慢领悟着制膏技艺与行医之道的精髓。
交接的那天,先生将那本 “制膏要诀” 与一套磨得发亮的制膏工具,郑重地交到儿媳手中。“恒斋堂的膏药,不只是一贴药,更是一份济世的责任。” 先生的目光落在儿媳身上,满是期许与信任,“往后,就靠你了,要守好这份技艺,更要守好这份仁心,继续为百姓驱散病痛。” 儿媳双手接过物品,用力点头:“爹,您放心,我一定不会辜负您的嘱托,让恒斋堂的膏药继续护佑大家。”
从那以后,恒斋堂的药铺里,多了一位年轻的医者。儿媳按照先生传授的技艺,每日熬制膏药、坐诊治病,动作娴熟,神情专注。遇到疑难病症,她会翻看先生留下的 “要诀”,或是回忆先生的教导,慢慢摸索着前行。百姓们看着这位 “新掌柜”,起初还有些疑虑,可当看到她用膏药治好一个个病患,便渐渐放下心来,依旧像信任朱恒斋先生一样,信任着这位第二代传人。
岁月虽让朱恒斋先生的鬓发染霜,却让恒斋堂的仁术薪火愈发明亮。那贴凝聚着世代智慧的膏药,在第二代传人的手中,继续散发着温暖的力量,护佑着四方病患的安康。而朱恒斋先生站在药铺一角,看着儿媳忙碌的身影,眼中满是欣慰 —— 他知道,自己坚守一生的医道,终于有了可靠的接班人,恒斋堂的故事,也将在新的传承中,继续书写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