胃疼别硬扛,中医辨证调根源 发布于 2025-08-25 19:49 作者:李医生 阅读: 胃疼是现代人的 “常见病”—— 吃凉食后疼、饿久了疼、生气后胀疼,看似都是 “胃疼”,实则中医辨证有不同证型。以下结合 4 种高发证型,给出经临床验证的中药方子(克数为成人常用量,儿童需减量),但务必提醒:中药需辨证使用,建议先找中医师面诊,根据体质调整后再服用。1. 寒邪客胃型:遇寒疼加重,得温就缓解典型症状:胃疼突然发作,吃凉的、吹冷风后疼得更厉害,喝热水、用暖水袋敷胃会舒服,舌头颜色偏淡、舌苔白。推荐方子:良附丸加减组成:高良姜 8g、香附 10g、生姜 3 片(约 6g)、大枣 2 枚(掰开,约 10g)配伍理由:高良姜(8g):核心药,能 “温胃散寒”,专门针对胃里的寒气,缓解寒邪引起的痉挛性疼痛;香附(10g):疏肝理气,很多人受寒时会伴随 “气堵”(比如吃凉食后又生气),香附能打通胃部气机,让寒气随气散;生姜(6g)+ 大枣(10g):健脾温胃,既辅助高良姜散寒,又能保护胃黏膜,避免温燥药伤胃。服用方法:加水 500ml,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煮 20 分钟,分 2 次温服,饭前喝效果更好。2. 饮食停滞型:吃多了胀疼,反酸有腐味典型症状:胃疼时肚子胀得厉害,打嗝有食物发酵的酸腐味,不想吃饭,大便偏臭、不畅,舌苔厚腻。推荐方子:保和丸加减组成:山楂 12g、神曲 10g、麦芽 10g、半夏 8g、茯苓 10g、陈皮 6g、连翘 8g配伍理由:山楂(12g)+ 神曲(10g)+ 麦芽(10g):“消食三兄弟”,山楂擅消肉食积滞,神曲消米面积滞,麦芽消淀粉类积滞,针对 “吃多了不消化”;半夏(8g)+ 陈皮(6g):理气化痰,缓解胃胀时的 “堵得慌”,还能止反酸;茯苓(10g):健脾利湿,避免积食生湿;连翘(8g):清积食化的 “内热”,很多人积食久了会口干、胃里发热,连翘能清热不伤胃。服用方法:水煎服,每日 1 剂,分 2 次饭后服(积食时饭前吃易加重胃胀)。3. 肝气犯胃型:生气后胃疼,胀疼连胁肋典型症状:一吵架、压力大就胃疼,疼的时候连带着两侧肋骨胀,打嗝多、叹气后舒服点,舌头两边偏红,舌苔薄白。推荐方子:柴胡疏肝散加减组成:柴胡 8g、白芍 12g、枳壳 10g、香附 10g、川芎 6g、甘草 5g、佛手 8g配伍理由:柴胡(8g):疏肝解郁,像 “打通肝气的通道”,缓解情绪引起的气机堵塞;白芍(12g)+ 甘草(5g):柔肝止痛,肝气太旺会 “克胃”,白芍能缓和肝的 “刚性”,甘草还能保护胃黏膜;枳壳(10g)+ 香附(10g):理气宽胃,解决胃胀、嗳气;川芎(6g):活血行气,“气行则血行”,避免长期气滞导致血瘀加重疼;佛手(8g):疏肝和胃,药性温和,专门针对 “肝胃不和” 的胀疼。服用方法:水煎服,每日 1 剂,分 2 次服,饭后 1 小时喝。4. 脾胃虚寒型:饿了就胃疼,吃点东西缓解典型症状:平时胃就怕凉,饿久了疼得明显,吃点温的食物能缓解,手脚容易凉,大便偏稀,舌头淡、有齿痕。推荐方子:黄芪建中汤加减组成:黄芪 15g、桂枝 9g、白芍 18g、炙甘草 6g、生姜 3 片(6g)、大枣 3 枚(12g)、饴糖 15g(融化冲服)配伍理由:黄芪(15g):补气健脾,脾胃虚寒的人多 “气虚”,黄芪能像 “给胃加层保护罩”,增强胃的功能;桂枝(9g)+ 白芍(18g):桂枝温胃散寒,白芍柔肝护胃,两者 1:2 搭配,既温又不燥,缓解虚寒引起的隐痛;炙甘草(6g)+ 生姜(6g)+ 大枣(12g):调和脾胃,补充胃气;饴糖(15g):温中补虚,甜能缓急止痛,还能让方子口感更好,适合长期调理。服用方法:先把除饴糖外的药材加水 600ml 煮 30 分钟,滤出药汁后加入饴糖融化,分 2 次温服,早晚各 1 次。辨证是核心:比如 “寒邪客胃” 不能用 “保和丸”(会加重寒气),“脾胃虚寒” 不能用 “连翘”(寒性药伤胃),务必找专业中医师看舌苔、摸脉象后调整方子;饮食要配合:服药期间别吃凉食、辣食、油炸食,可多喝小米粥、山药粥养脾胃;生活习惯要改:避免熬夜(熬夜伤胃阴)、生气(气郁伤胃),饭后别马上久坐,适当散步助消化。胃疼不是 “小毛病”,长期忽视可能发展成胃炎、胃溃疡。中医调理的关键是 “对症”—— 寒则温之、食积则消之、气滞则疏之、虚寒则补之。记住:以上方子仅为参考,具体用药需遵医嘱,安全调理才有效! 点赞 0 收藏 分享: 上一篇:膏药成份中这些中草药的独特作用 下一篇:天南星是什么?药用功效、炮制方法及使用注意